中国塑协XPS专委会新闻

创新是引领塑料加工业“十三五”发展的第一动力在2016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峰会暨专家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 钱桂敬
    六届六次理事会通过了《塑料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十三五”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塑料加工业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问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突出了塑料加工业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情况下,从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出发,提出了“十三五”塑料加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塑料加工业要按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加快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发展重点,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和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为塑料加工业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打好基础。“十三五”塑料加工业发展最基本任务是确保中高速迈向中高端。重点工作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升级。规划第一次提出了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这一奋斗目标,目标宏伟、任务艰巨、令人振奋。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高端化战略,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由此可以看到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保证支撑作用,发挥创新作为塑料加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关键。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
  一、塑料加工业创新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塑料加工业发展进入更加依赖技术进步的新的发展阶段
  塑料加工业经过“十一五”的超高速发展和“十二五”的结构调整,已完成了产业发展成长期向产业成熟期的过渡。目前正进入创新发展新阶段。塑料加工业通过引进、吸收、模仿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减少了自主创新阶段的高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这在发展初期是必要和合理的。随着塑料加工业的发展,塑料加工业在技术和装备与国外差距正不断缩小,可以讲塑料加工业在技术追赶中正进入后半程,未来发展已不可能像发展初期那样,很容易利用国外现成的技术和装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技术装备快速跨越的空间在缩小、步伐将明显放慢,支撑塑料加工业发展的技术、装备等更多要依靠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因此塑料加工业要从引进为主向引进和自主创新并重过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赢得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很显然自主创新越来越迫切。同时对技术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能力以“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从中可以看到对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塑料加工业虽然已成为全球塑料制品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高端产品还是以引进为主。因此大力实施以产顶进、进口替代战略仍是塑料加工行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大量引进的高性能、技术含量高、质量、性能一流的产品,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在创新能力还以“跟踪”为主的情况下,要抓住机遇,在跟进中学习发展、在跟进中创新、在跟进中突破。努力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对石墨烯研究与应用、纳米技术应用、碳纤维回收改性等,基本上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应努力在“并跑”竞争中取得突破,力争迈上“领跑”新台阶。特别可喜的是瞿金平院士首创体积拉伸流变成果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清华大学和宏海集团合作的石墨烯纳米薄膜已成功用于手机触摸屏上,为全球首创。相信塑料加工业在技术追赶后半期,进入世界前沿的先进技术将会逐渐增多。
  (二)全球创新格局和发展趋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对塑料加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对技术依赖度大幅提高。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谋求竞争优势的首要考虑。“加强研发、重视创新、投资未来”成为国家和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当前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变化,既是赶超跨越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我们面临差距被拉大的严峻挑战,对此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是全球进入高强度研发时代,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科技发展。全球研发投入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加速增长,仅在1996-2007十年间,研发投入翻了一番。全球金融危机后,2011年开始已恢复到危机前的3%的年增速。2015年,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长超过5%。
  二是创新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加快,开发和合作创新日益普遍。受经济全球化、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多种因素影响,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不再局限于内部研发,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技术、资金等多种手段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研发组织模式向全球化和专业化发展,带动研发外包等新模式不断出现,如第三方设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三是跨国公司主导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力度不断加大。跨国公司以资金实力、研发能力、技术储备和人才等方面优势加大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以确保其技术领先优势。发达国家跨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主导全球生产体系、高端创新要素向其相对集中的趋势仍难以改变。据有关资料介绍,全球500强的研发支出占全球份额65%以上。跨国公司研发集中在高技术领域,“投资未来”目标明确。全美投资规模最大的100名企业中,研发强度年均在12%以上,其中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强度高达47%以上。全国“十三五”规划研发投入由2015年2.1%增加到2020年的2.8%,塑料加工业在这方面差距较大,“十三五”规划目标力争达到2%。研发投入少,是塑料加工业“十三五”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三)全球制造业进入智能转型期,对塑料加工业带来巨大挑战。
  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我国《中国制造2025》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快速发展。推动智能工厂、产能产品、智能供应链相互支撑的智能制造体系加速构建。塑料加工业由于小企业多、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起步晚、难度大。面对智能转型的艰巨任务,基础差、差距大。如何在智能转型大潮中不掉队、不落伍,跟上时代步伐,要缩小差距而不是拉大差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塑料加工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塑料加工业小企业多、大型骨干企业少,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不盲目跟风。塑料加工业中一些企业正在探索机器换人,而工业4.0本质是使机器变成人。当前塑料加工业必须抓紧补课2.0,主攻3.0,有条件大企业要不失时机率先实施智能转型,为全行业智能转型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以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塑料加工业要充分利用两化深度融合的机遇,主攻工业互联网应用,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管理系统(ERP),要抓紧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并抓紧做到ERP和MES系统的深度融合,这是智能转型和效率转型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最重要的基础,打牢这一基础,为智能转型创造条件,是塑料加工业在智能转型中必须迈好的第一步。
  二、要紧跟塑料加工业最新动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
  科学技术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时代性特点,必须要有全球视野,紧紧跟踪把握当代塑料加工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塑料加工业技术进步大方向。
  “十三五”把“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成型”的发展趋势作为技术进步方向。其中功能化、轻量化、微成型已作为“十二五”技术进步发展方向,一是仍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是赋予更多内涵。
  (一)功能化特征是塑料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性产业的重要标志
  高性能化塑料制品是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等高技术领域发展服务的重要产品。功能化既是塑料制品具有明显优势的特有的属性,更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功能化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工程塑料,以PC、PPS、PBT、PA、POM等通用工程塑料,以及改性聚烯烃和聚酯合金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机械、建筑等多个领域,这是当前塑料工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起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汽车轻量化对工程塑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PC替代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汽车座椅去钢化等,据有关材料介绍未来塑料制品占车重将达四分之一。随着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和航空航天、国防的快速发展,特种高性能塑料发展迅速。各种高强、高韧、耐高(低)温、耐磨、耐腐蚀、导热、绝缘高性能工程塑料需求迅速增加,一些高性能产品、特种工程塑料产品不断问世,聚酰亚胺(PI)、聚砜(PSF)、聚醚酮(PEK)、杂萘联苯型聚醚砜酮共聚产品(PPESK)、液晶聚合物(LCP)、以及耐高温功能塗料、耐高温特种胶黏剂等已成功应用在多个领域。当前要集中研发更多新兴战略产业、国防工业等继续的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二是各种高性能薄膜产品,第一是以光学基膜为代表的屏用光学膜,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光伏发电用膜等必须摆脱产品仍以进口为主的局面,大力实施替代进口战略。第二是力争在微滤、超滤膜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功能膜材料和成型工艺的突破。
  工程塑料,特别是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和高性能薄膜,其高性能指标水平是塑料加工业技术水平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体现。
  (二)轻量化技术是推动塑料加工业发展革命性变化的重要技术
  一是积极研发、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要进一步开发各种高强度、高阻隔材料与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PET、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偏二氟乙烯等材料,特别要加强纤维增强材料、石墨烯、碳纤维的研究应用,为轻量化打好基础,同时加快研发和推广微納层叠共挤、多层复合等成型工艺。
  二是进一步提高完善物理、化学工艺,特别是超临界CO2发泡技术,要在降低制品重量和改善性能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同时积极开发微孔塑料等新产品。
  三是大力开发轻质高强材料,为汽车、轨道交通、航空服务。
  (三)生态化是未来塑料加工业重要发展方向
  生态化就是充分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淀粉等生物质高分子,研究开发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发展生物质分解塑料和生物基塑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正成为各国普遍重视的研究热点。当前生物基塑料呈快速发展趋势,2013年全球生物基塑料能力已由2007年的36万吨提升到230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37%。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0年,来自植物可再生资源的聚合物材料应用将增加到10%,而2050年更有可能达到50%。我国在发展生物质分解塑料已广泛应用在包装、食品包装、地膜等领域,但生物基合成材料的原料目前仅限于淀粉、蔗糖、植物油等粮油生物质材料上,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不允许大量应用,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在充分开发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材料,生物基合成材料制备技术目前还仅限于微生物发酵法,还应进行化学催化法等研究。
  (四)微成型技术是塑料加工业精密智能装备、模具和先进成型工艺的集中体现
  微成型作为聚合物微納尺度制造科学的前沿,在光电通讯、影像传输、信息储备、医疗器械、高端复杂结构零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随着3D打印、微注塑、微压印等技术的成熟,微成型技术及制品已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十三五”期间要在“高速化、精密化、智能化”装备和精密模具上取得新的突破,要在特种原料、检测元件等方面取得突破。
  “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成型”是当代塑料加工业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是当代塑料先进成型技术的体现,是塑料加工业未来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的方向,是塑料加工业缩小与先进水平差距、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努力方向。
  三、加快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全行业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这为塑料加工业指明了方向,当前塑料加工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研发机构高度分散,未形成全行业统一协调下的合理分工。为此,一是要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使中小企业能在借力发展、借智发展中加快技术进步。二是面对产业上下游界限和行业界限被打破,跨界融合发展新趋势不断加快,要围绕重点攻关项目,加快建立包括原料、助剂、装备、模具在内的垂直创新体系,推动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三是要研究解决研发机构高度分散的问题,要在塑料加工业“十三五”技术进步指导意见基础上,实现合理组合、科学分工,加快联合攻关、协同创新,避免创新资源的浪费。
  专家团队聚集了塑料加工业各方面专家学者,是引领和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担负引领和推动塑料加工业迈向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历史重任。在上次专家委员会年会上,曾提出专家委员会要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动者、促进者;技术交流合作的组织者;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推动者。同时打造四个平台。希望专家委员会团队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继续发挥引领者、开拓者、创造者的重大作用,在技术赶超后半程中为进一步缩小与先进水平差距、推动塑料加工业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nj_feininger
微信公众号 一键拨打 联系我们